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云端落地

关键词:语文 课改

    “课改、课改,最终得以实施的途径就是要改课。”这是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语文教师李玉玺对课改的简洁描述。的确,课堂教学是所有改革落实的主渠道,抓住课堂教学改革就抓住了课程改革的牛鼻子。近日,国家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文件中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思维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如何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真正通过课堂教学从云端落地,以李玉玺老师为骨干的东凯小学语文教学团队,在学校的课程改革中趟出了路子。
    “我们在李老师的语文课上不仅仅使用语文课本学习语文知识,我们手中还有老师为我们编写的诵读教材《清音》和《语文与修身》的读本。”四年级八班王梓瑞同学这样对笔者描述她不一样的语文课。这是基于学校课程重组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从2014年开始李玉玺老师带领工作室团队开始研究语文课改革,经过实践与研究,凝练了“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1+1’助学课堂”的教学主张。
“1+1”助学课堂,从教学内容上看,前一个“1”指从教材中精选的内容或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形成某项学习能力而着重教学的基点,后一个“1”是对前一个“1”的深化、拓展、补充、提升,既可以是阅读能力的巩固,也可以是习作表达的深化,还可以是语文实践能力的运用。其作用是对学生在前一个“1”中学习的方法和形成的能力,进行迁移运用和巩固提升,最终达成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则表示为学生能力迁移搭建的桥梁。“这种教学内容的改革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与建构,这是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变革。”语文教师林春晓深有体会地说。
    “1+1”助学课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了“1+1习作”读写结合课、“1+1篇”阅读整合课、“1+1组”群文阅读课、“1+1本”读书指导课、“1+1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五种课型。五种助学课型分别指向助力学生习作能力培养,助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助力学生整本书阅读,助力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1”助学课堂,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展开:“生学为本,师教为助”。“生学为本”就是学生围绕一个“学”字,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人的探究性学习,展开学习活动;“师教为助”就是教师做好一个“助”字,助力学生寻找适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进而形成学习能力,助力学生搭建好学习能力迁移的桥梁,助力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并设计好助学策略。
    采用“1+1”的助学方式来构建整合后的语文课堂,有效地实现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整合,课堂与生活的融合。这样一种以“学”为中心的助学课堂,真正实现了从“教”到“学”的转身,从学科本位到课程本位的转变,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迁移。这样的教学改革让语文核心素养从云端落到实处。
    李玉玺老师带领语文团队历经四年的坚持研究,用前沿的教改思想,找到了语文课改的方向,最终让孩子们受益,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了夯实与提升。与此同时。团队也收获着研究的成果,2016年李玉玺老师的《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1+1”助学课堂》专著出版,该专著获得第二十六次东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该课题研究于2017年通过了山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鉴定,其研究成果在山东省小学语文学科取得了领先地位。“1+1”助学课堂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山东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等小学语文专业刊物上。其中2018年第一期《语文教学通讯》杂志封面对该成果作了图文报道宣传。(初曦)

(责任编辑:陈明慧)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